top of page

作者:董登攀

近期蘋果退出電動車領域,奧迪、賓士相繼過去的2023年一整年都充斥著人們對人工智能(AI)的討論,其中既包括AI的帶來的變革,也有這場變革背後的隱憂以及倫理問題。我們今天來盤點一些最近一年來的AI發展現狀,展望AI發展的未來,同時也透過刨析爭論話題來深入地了解它。
2023年隨著多種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應用,其中包括大語言模型,文本-圖像生成模型等,基於當代人工智能的產品最終得以走進廣大消費者,像廣為熟知的OpenAI旗下的ChatGPT(包括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微軟Copilot),Google的Gemini(曾經的Google Bard)。雖然我們當下距離獲得通用人工智能還為時過早,但是具備相當「智慧」的AI產品,已經用於各行各業,甚至可以說已經無處不在。隨著2024年2月上線的文字-視訊生成AI--Sora的問世,生成式AI已經完成了文字-圖像-影片的生成式閉環。有鑑於此,我們預測了2024年AI發展領域幾個關鍵趨勢與進展:
1.檢索增強生成(RAG):RAG在減少AI生成內容的幻覺方面變得至關重要。這種方法透過將文字生成與資訊檢索結合,提高了AI輸出的準確性和相關性,對於需要事實準確性的企業應用尤為重要。
2.客製化企業生成式AI模型:企業越來越多地探索比大型通用模式更小、特定領域的AI模型。這些客製化模型能更有效地滿足特定需求,並提高企業應用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3.影片製作中的生成式AI:生成式AI的演進擴展到了視訊領域,先進技術使創造高品質視訊內容成為可能。這對電影產業及其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AI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電影製作、行銷和其他創意部門。
4.能夠多任務的機器人:AI的創新使得開發能夠執行廣泛任務的更通用機器人成為可能,這將徹底改變工業和家庭應用。
5.開源和小型AI模型:向開源和小型AI模型的趨勢正在加速,使更廣泛的訪問和應用成為可能,包括在小型設備上和在隱私敏感的背景中。例如2022年就問世的基於256Kb記憶體單晶片上的影像辨識與分類。
6.模型優化和客製化:模型優化技術的進步使AI更加可訪問並針對特定需求進行了調整。例如低秩適應(LoRA)和量化等技術簡化了微調過程,使創建高效和客製化的AI模型成為可能。
7.針對AI與機器學習的新算力:為了因應大規模AI模型的應用,開發者對算力的追求也愈發趨之若鷯,基於傳統不同架構CPU的運算平台早已無法滿足相關運算需求。同時,新的硬體架構也開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廣為人知的GPU運算,Google團隊開發的張量處理器(TPU)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據悉,Alphabet公司(Google母公司)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早已將TPU應用到基於AI的自動駕駛軟體開發中。另外一大類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類腦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因其在物理硬體上採用了類神經元的結構,具有低功耗和高儲存密度的特點,在AI大模型訓練中也廣受關注。在2023年,Nature雜誌發表了IBM開發的基於類比訊號的AI晶片訓練晶片。
人工智能的倫理研究起源甚早,在1941年艾倫·圖靈發表關於機器智慧的思考以來,對AI的倫理問題就從未停歇。其中也包括廣為人知的機器人三定律。隨著生成式AI的鋪開,關於AI倫理的爭論也來到了新的高度。這其中不光是從「對人類的影響」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像AI是否可以取代人工,也包括對AI或機器人是否應被賦權的爭論。同時生成式AI所用的個人數據,已經帶來關於個人資料安全的進一步擔憂。有鑑於此各國和地區也都在積極推動立法來管控風險,來保障AI發展的健康和可控。早在2023年6月,歐盟最早通過了歐洲聯盟人工智能管理法案。在2023年10月30號,美國總統拜登也簽署了「安全、可靠、可信的人工智能開發和應用」的行政令。隨著各國陸續地跟進,AI時代新的倫理爭議和資料安全問題的擔憂有可能得到緩解。

董AI.jpg

2010年以來人工智能(AI)在搜尋引擎上的檢索頻率(以最高值作歸一化處理)

Elaina 20230401-new-half.png

作者:董登攀

隨著近期蘋果退出電動車領域,奧迪、賓士相繼推遲了燃油車退出計畫。加上近期美國Rivian,Lucid等車廠顯現出銷售疲態,關於電動車的未來又引發了一輪了新的爭論。同時,我們也觀察到特斯拉繼續維持本土電車的霸主地位。旗下的Model 3, Model Y, Cybertruck 都在過去的幾年間獲得廣泛關注。在2月26號,隨著理想汽車發布的2023第四季的業績,該公司也成為了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個實現淨盈利的純電車企業。這種雙向奔赴的發展趨勢,似乎預示著電動車在整車生產端逐漸走向成熟化,和競爭的白熱化。


成長中的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2023年報告,從2017年到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從約一百萬,成長至超過一千萬。美國、中國、歐洲及新興國家市場均展現了後勁十足的成長趨勢。在整個2023年,美國本土電動車銷售量來到了破紀錄的了一百二十萬量。其中,電動車的佔比從2019年的2.3%,成長至2023年的5.7%。更具相關調查研究,38%的美國成年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電動車,隨著受訪者年齡下降,比例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強烈排斥電動車的受訪者僅佔13%。在本屆政府努力實現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美國能源部、美國國家環保署等部門都將電動車的普及視為實現減少碳排放的重大措施。也因此在可預期的未來,電動車的市場都會出在一個成長期。


車企的挑


如同開頭所說,在這個成長期內,不同階段、不同發展模式的電動車商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饋。有些企業高歌猛進,不斷提高市場份額,有些車企打起了價格戰希望維持自我品牌的價格競爭力,有些企業陷入了增長乏力的陷阱,更有甚者,乾脆放棄了原本規劃的電車發展路線。
相較於燃油車,傳統的內燃機、變速箱等複雜的機械結構被「三電系統」所取代。三電系統指的是動力電池,驅動馬達和電控系統。其中動力電池因其高價值、相對較高的技術含量被車企爭相追捧。不同車企也逐漸走出了和電池企業緊密合作的發展路線。以特斯拉為例,其最早Giga工廠所生產的電池就是和松下合作的NCA三元正極材料的體系。
過去10年,隨著寧德時代的快速崛起,基於NMC三元正極材料的鋰電池也於相當多的車企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其中就包括上述的理想汽車。這種車企-電池廠的深度綁定,一方面提供了動力電池的穩定供應端,同時也劃分了基於供應鏈的陣營,增加了除了技術本身之外的額外風險。尤其在牽扯動盪地緣政治衝突之後,即使我們不去考慮電池材料所需礦產的爭奪戰,和嚴重不均的全球資源分佈,車企的供應鏈風險也在增加。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模式孕育而生,也就是車企本身參與的電池的開發與生產。
在這個賽道走在前列的無疑是美國的特斯拉,中國電車巨頭比亞迪,以及歐盟車企共同扶持下,孕育而生的Northvolt。特斯拉推出的4680電池,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都透過新的電池設計,將現有材料組合下的電池性能推上新的高度。當然,汽車用戶對更高里程、更短充電時間和更強低溫性能的追求也在衝擊的電池產業本身。被寄予厚望的全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等新的技術路線也吸引頭部車企的追捧。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的智慧化程度,以及何時能實現L4以上的全自動駕駛也注定成為眾車企的新賽道。


可能的風險


雖然我們上面分析了電車市場的廣闊前景,以及電車企業在解決現有問題所展現超高創造力,但是不可預測的風險依然顯著。在2022通膨削減法案下(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每輛電車或燃料電池車可獲得最多$7,500的補貼。我們很難定量評估該補貼到底如何影響了現在和未來的電車市場。但我們看到的是,在中國即使2023年初就取消了延續13年的國家電車補貼,電動車的銷售依舊延續的破紀錄的增長速度。然而對於美國,這個趨勢未必適用,尤其對電車的態度存在著涇渭分明的政黨色彩。再有就是,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和鋰、鈷等礦產價格的推高,也讓電車市場的發展有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隨著經濟下行趨勢的出現,消費者對電車的態度是否經得住考驗,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revised advertising Sherry's.jpg
屏幕截图 2023-08-31 231312-1.png
屏幕截图 2023-08-10 213909.png
屏幕截图 2023-11-15 215433.png
Screenshot 2024-02-16 015143.png
Screenshot 2024-02-15 225102.png
Screenshot 2024-02-15 225903.png
Elaina 20230401-new-half.png
JWM Color 01012021.png

© 2020 Eastern Trends.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