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視春晚和本地的猶他州華人春晚上,都有八卦掌登場。同稱八卦掌,這兩種的性質和風格完全不同。
央視的節目是把八卦掌特點的動作編入,由舞蹈演員演繹為賞心悅目的「舞劇」。猶他華人春晚上的則是平日練功的提煉再現,看似簡單的動作,非舞者可以輕易學到,展現的是正宗傳統武術風采!
與太極拳相比,八卦掌在民間的認知度還很低。這次猶他華人春晚表演結束以後,聽隊員說,不只一位朋友向他祝賀:你們的「太極拳」表演真棒!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這一期我介紹一下八卦掌和尹氏八卦掌的一個側面。
「渾圓一氣走天涯,八卦神功是我家」。清朝鹹豐年間,一代宗師董海川橫空出世,在京城傳授八卦掌。由於他武藝高強,名聲大振,授徒數千人。其大徒弟尹福,深得八卦掌精髓,曾任清廷皇宮武術教頭。尹氏八卦掌以牛舌掌為掌形,冷彈脆快硬為特色。電影《一代宗師》中宮羽田的原型,也是尹福的高徒之一。
猶他州尹氏八卦掌團隊學員李濤先生,參加春晚報名時所寫的上面這段說明文,很好地總結概括了尹氏八卦掌的來由和特徵。
在上一期專欄中(編按:1月16日東方報第7版)我曾提到,中國的武術在清朝達到一個高峰。三大內家拳以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的順序相繼誕生。我師父說:作為最後出現的八卦掌,綜合了形意拳和太極拳的特點,有集大成的意義。還有人說:八卦掌是最難練的拳種。
董海川授徒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造成了後來出現許多流派的現象。這其中尹福是最早拜師董海川的大徒弟,所以尹派八卦掌在眾多八卦掌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董海川曾在肅親王府任職,而尹福的職位則更高一籌,是皇宮裡的武術教頭。因此尹氏八卦掌也被稱為「帝王拳」或宮廷武術。
介紹尹福進紫禁城任職的,正是我師爺王敷先生的外祖父,禦醫駱興元。可見我們這一傳承與尹氏家族的特殊關係。
八卦掌可以一人練,兩人練,也可多練。以前我們表演時是兩人,這次是老少八人齊上陣,以剛柔並進之勁力展現了中華武術的陽剛之氣!若場地容許,還可請多人加入走圈體驗,活躍氣氛。這種多變性,包容性,是八卦掌的另一個特性!
相信八卦掌的魅力會被更多人認知與迷戀!猶他本地朋友要了解學習八卦掌的,歡迎聯絡!


【作者林陽(yishuikong.com),尹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一水空 呼吸理念創辦人,AACA(亞洲文化藝術協會)副會長】
中國扇面書畫藝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之一。 扇面書畫以其獨特的形式和技藝,傳承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了中國人的美學和藝術造詣。 本文將介紹中國扇面書畫藝術的歷史淵源、特色以及一些著名大師的代表作品。
中國扇面書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種類很多,如羽扇、折扇、纓扇、竹扇、蒲葵扇、真絲扇和檀香扇等,西漢成帝時,纓扇已經很盛行了。 紈扇上寫字繪畫,從三國年間就已開始,說明紈扇不僅是實用器物,也成了藝術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扇面書畫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受到文人士大夫、宮廷貴族和普通百姓的喜愛。 宋代是扇面書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文人雅士們常以扇面為媒介,表達他們的情感和理念。 明清時期,扇面書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成為了宮廷文化和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扇面書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形製雅緻:扇面的形制輕巧精緻,適合於繪畫書寫,具有獨特的美感。
題材廣泛:扇面書畫的題材涉及山水、花鳥、人物、傳統文化等各方面,內容豐富多元。
技巧獨特:扇面書畫的製作需要高超的繪畫技巧和文字功底,畫家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出豐富的意境和內涵。
文學意涵:扇面書畫常與詩詞、典故結合,具有深厚的文學內涵,觀賞時常能引發人們的聯想與共鳴。
著名大師及其代表作品
張大千:20世紀著名的藝術家,擅長風景畫和人物畫,其扇形作品《山水之間》、《洛神賦圖》等堪稱經典,深受後人喜愛。

任伯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中國書畫家,也是扇面書畫領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擅長山水、花鳥等各種題材,作品風格古樸典雅,筆墨濃淡相宜,被譽為「扇面畫聖」。

當代藝術家的扇面作品
孫文文: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博士,現為中國美院國畫系知名畫家、浙江省女花鳥畫家協會會員、杭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小寫意花鳥畫,畫風清新,不染凡塵 。

楊桐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碩士,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浙江傳媒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師。山水畫風格獨特,墨韻生動。

張浩波:猶他州華人藝術家,廣東汕頭巨人文化藝術學校校長,鹽湖城「浩波書房」創辦人,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並獲獎,作品既古典優雅,又富時尚氣息。

以上是中國扇面書畫藝術的簡要介紹及一些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技藝,也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亞洲文化藝術協會AACA供稿)
——迎春中國書畫展暨春節文藝聯歡會在卡頓高地市政廳舉辦
為了慶祝中國新年,2024年2月3日,美國猶他州卡頓高地市文化部(Cottonwood Heights City Arts Council,Utah)和亞洲文化藝術協 會 ( A s i a n Arts & Culture Association)在卡頓高地市市政廳(Cottonwood Heights City Hall)聯合舉辦了「迎春中國書畫展暨春節文藝聯歡會」,到場120多位市民參觀了美麗精緻的書法、國畫展,欣賞了一場高水平的中國文藝表演,並在十幾位志工的協助下,領取了寫著自己中國名字的精美書籤,體驗了用中國毛筆寫「福」、「春」和「龍」字,並將自己的「書法作品」貼到了一條7公尺長的「巨龍」上。
這條「巨龍」象徵中國傳統文化在猶他州的傳播,象徵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
上午十點,中國功夫表演拉開了展覽和聯歡會的帷幕,陳建偉和 Teo Heisler 的太極與棍術對練獲得陣陣喝彩,武術家林陽的團隊也帶領觀眾體驗了「八卦掌」的魅力;來自亞洲文化藝術協會的八位華人女性:
易虹、程惟麗、小青等穿著優雅的旗袍,演唱「茉莉花」,動聽的歌聲飄揚在市政大廳的上空;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鬱金香女士和母親一起演繹了蕩氣迴腸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張浩波與湯玲用洞簫與古琴演奏了古曲「關山月」;二胡演奏家賴逸珊用嫻熟的技巧和飽滿的熱情表演了二胡名曲「戰馬奔騰」;19歲的 Kevin Zhang用大提琴和鋼琴博士孫雪籍(Xueji Sun)合作了悠揚的「春之歌」,隨後孫博士(Xueji Sun)與岳翠貞演繹了古琴與鋼琴的對話「聽雨」。 這場演出讓美國的市民看到了中國文化高雅的一面,感受到東方古國的深厚底蘊。
表演結束後,觀眾興致勃勃的觀賞了國畫、書法展。積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家張浩波(Haobo Zhang)在中國美術學院深造,這次帶回了四十多把精美的畫扇,其中包括花鳥、山水、人物等多個題材。這些畫扇皆出自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中心的老師和學生之手,他們是董學新、林伯強、計峰、張紅寶、金若晴、杜寶元、張磊、趙瑞萍、王曉麗、吳雪芬、盧牡丹、汪玲玲、邵佳婷、黃喜枝、張瑩、曹晴、楊其菁、孫德正、王成富、餘顯長、林孚儒、呂學玲、杜芸芬、韋艷、劉曉東、張浩波、桑筠、徐鳳、張國耀、皮嘉翹、王麗、錢學武、王海心、尹文英、周碧堅、張繼軍、劉佳、杜鵑、王瑜菁、王文婧。
每一把扇子都以傳統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展現中國畫扇的魅力。
觀眾可以欣賞到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構圖,領略到中國畫扇的藝術之美(本次書畫展將持續2024年2月底,週一至週五工作時間開放,歡迎參觀)。
卡 頓 高 地 市 文 化 部 ( C o t t o n w o o d Heights City Arts Council)負責人對此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表示今後會提供更大的展覽空間,邀請亞洲文化藝術協會(AACA)呈現更多精彩的作品。
註:亞洲文化藝術協會(AACA)是在美國猶他州註冊的非營利文化機構,總部設在鹽湖城,聚集了美國知名的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歌唱家、武術家、學者等文化領域的人才。AACA致力於促進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並推動亞洲文化藝術在美國的發展,定期舉辦文化藝術交流、比賽、展覽、培訓等系列活動,並提供各項獎助計劃,支持亞洲藝術家、學者及人才開展文化藝術項目。
協會為增進各國藝術家之間的友誼,推動全球文化多元化,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而不懈奮鬥。
張浩波先生(Haobo Zhang)代表華人藝術家為卡顧高地市文化部領導贈送自己的扇面作
猶他州華人藝術家張浩波、林陽、於薇、顧文苑、孫雪籍(Xueji Sun)作品。
猶他州本地青少年書畫作品,其中「熊貓」系列是指導老師岳翠貞的作品。
Kevin Zhang用大提琴和鋼琴博士孫雪籍(Xueji Sun)合作了優揚的「春之歌」。
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中心計峰老師的扇面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中心董學新老師的扇面作品
易虹、程惟麗、小青、李海麗、于薇、岳翠貞、湯玲、鐘慧穿著優雅的旗袍,演唱「茉莉花
這幅七米長的“巨龍”,上面貼滿120多位美國市民的“福”字和“春”字,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
观众们纷纷拿起毛笔,在亚洲文化协会(AACA)志愿者的帮助下学写篆书“福”、“春”和“龙”字,他们对象形文字的抽象艺术美表示由衷的赞叹。
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中心金若晴老師的扇面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中心林伯強老師的扇 面作品
2023年度猶他小姐(MISS UTAH) Sarah Sun應邀參加活動並發表演講,她是猶他州歷史上第一位贏得猶他小姐桂冠的華人女性。 Sarah說她非常喜歡這些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精美畫扇。
顧文沅:
-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
學獲得碩士學位。
-中國全國小提琴比賽青年組第五名。
-北美第二屆亨尼斯演奏藝術大賽的冠軍。
-多次在中國和北美進行獨奏演出。
-現擔任猶他交響樂團二提琴副首席。
-亞洲文化藝術協會(AACA)理事
淺談書法,繪畫與音樂
作者:顧文沅
在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我一直希望能夠學習繪畫與書法。三年疫情期間,我拜師張浩波老師,學習了兩年多書法。在此之前,我也曾向一位美國老師學習三年的西方水彩畫。去年,我有幸遇見了繪畫大師林春宇先生。在與他共度的短短20天中,我汲取了許多繪畫理論知識。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音樂與繪畫書法的相通之處。
書法繪畫中訓練所關注的捕捉能力,與音樂中訓練聽和看的能力密切相關。林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繪畫要豐富多彩,不雷同」。在畫家們的寫生中,他們要訓練自己的捕捉能力和觀察力,觀察枝、乾、葉與樹之間的關係以及前後關聯,穿插虛實濃淡處理等,即繪畫中所談到的無一枝相同 ,無一花相同。
有一次我跟著林老師出去寫生,林老師找了十幾片葉子放在面前,教我怎麼找出最豐富多彩的一片。我們先淘汰了一些看起來比較完整的葉子,最後只剩下兩片葉子。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兩片葉子有什麼差別,但是林老師還是能看出他們細微的差異。林老師最後選中那片葉子,其中天然被蟲子咬過的紋路使葉子更有趣味,葉子上有各種天然的不同顏色的點,破碎的葉子右邊被蟲子咬得彎曲,而左邊又有些直線裂紋,這就形成了強烈對比,讓這個葉子更有趣味和豐富感。
這令我想到了如何使音樂家們能訓練我們「看」 到音符的顏色, 並演奏出有時代感的顏色。現今著名超現實主義派藝術家赫爾嘉女士,她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如衣服、蔬菜、書籍、樓房,提煉並壓縮成她獨特的藝術品,使她的藝術生動、充滿了驚喜與靈感。如果我們帶著藝術的眼光去看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悟性」,而這種悟性是很難由老師教出來的。
談到了藝術家的情感,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國文化中的繪畫和書法所強調的「氣息」。在書法中,隸書和篆書的氣息流動緩慢,而草書則迅速一氣呵成。
我注意到在西方文化中,歌唱家在表演時運用呼吸控制,但是弦樂演奏者經常忽略了這一點。在音樂中小節線成為了一種障礙,我們應該摒棄這種限制,像歌唱家一樣將樂句連貫起來。我們應該向中國書法家學習,不要忘記在演奏中保持適當的呼吸。透過自然的呼吸我們可以使身體保持平衡,從而更加靈活地發揮技巧。
談到藝術的氣息,讓我想到了中國文化中常談到的「起承轉合」,在西方音樂中也能體會到「起承轉合」的存在:音樂的「起」是主題的引入,「承」是發展部分,「轉」是音樂中調性的變化,「合」是音樂回歸主題的部分。這一點上,中國的藝術傳統有助於音樂家們理解西方音樂的結構和形式。
由於中國古詩詞常採用五言、七言句,各種地方戲曲京劇、越劇、評劇等往往是簡短、押韻的短句,這種文化風格也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音樂家對西方浪漫主義 時期音樂中長線條的處理。中國繪畫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強調以物傳情,簡練而巧妙。但是,西方音樂家需藉由百年前作曲家的作品表達情感,對西方樂器演奏者而言,這是一種挑戰,使得我們更需要努力研究不同國家的文化和不同作曲家的語言 方式。
談到音樂繪畫中的語言形式,我們不得不提及構圖語言的重要性。中國繪畫中強調「眼」與「不散」,與西方繪畫、音樂非常相似。林老師常說,繪畫中要找到主角的「眼」,並在其附近詳細描述,突出中心。其他次要物件也有「眼」,但不應與主角的「眼」相衝突。
音樂中的「眼」即為主題音樂,我們需加強中心主題,避免其他樂句奪去主角的風頭。在繪畫中的小區域也需有其獨特的「眼」,就如同音樂中的第二旋律。有主有次使音樂更有層次感。
一幅繪畫中若擺放多於三件物件時,需先確定以哪一物件為中心的「眼」,其他物品為次要。物體之間要留空白,就像音樂一樣需要呼吸。若留白形狀過於圓潤,畫面可能顯得過於柔軟和散漫,反之,顯得太硬板。過於剛硬的筆畫會顯得生硬雷同,而過於柔軟則會失去銳利。因此,一幅畫面中需要有剛柔相濟,音樂家可以學習繪畫與書法中常說到的「不散」和「留白」,這種平衡感是藝術追求的目標。
除了休止符,要注意音符間的緊湊感。例如在巴哈的音樂中轉調很常見,有多次的不穩定性所需的緊湊節奏,要找到各個調式的主音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將所有音符都強調而破壞了整體節奏感。身為小提琴家,應該體會左右手動態與靜態的轉換關係,以實現音樂有留白與呼吸。
但是沒有完整的技術就無法表現出我們所想像的音樂。剛學習書法的時候,張老師告訴我要慢下筆速,感受紙張的阻力,讓墨水透紙。在繪畫中,林老師常說筆畫要到位,「點線面」要有質感。 同樣,小提琴技巧中的短音符「點」的顆粒感,長音的「線」條質感,以及大面積的「面」展現出的畫面感,都需要清晰地表達。
書法中的「筆意」在繪畫中也能應用,而小提琴也應該將「弓意」融入曲子中。小提琴右手的運弓技術應有調整,在不同作品要展現出不同的「弓意」。例如,在古典作曲家海頓、莫札特的作品中,弓的開頭通常快速、輕鬆,但在貝多芬作品中許多音符的弓起始速度不同。到了19、20世紀初,作曲家如史特勞文斯基、普魯科夫耶夫處理重音的方式更加乾脆俐落。
在書法剛開始練習中,老師們注重提到「提按」與「蓄力」,在一個長筆畫中能夠將毛筆「提」起並且「按」下,以便再一次發力,並能夠保持自己 的氣息。同理,在小提琴練習中可以刻意在運弓過程中做「提按」練習。但要做得不明顯,不至於打斷了句子的連貫性。書法大師們「筆尖」很有力量,做到線條品質好。在小提琴上也應該注重毛尖的力量,注意弓毛與琴弦的接觸點,速度可以快,但弓毛仍要抓住琴弦,使聲音品質不能發虛。
在書法中,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轉折點」要將毛峰轉到中鋒,然後再重起下一筆,在小提琴上也可以藉鑑這一點,要耐心地在換弓時注重弓毛的轉折 處,這會直接影響到下一弓音色的品質。
小提琴中弓毛與弦的「接觸點」直接影響音色,在調整音色時,可以多利用弓毛,靠琴碼與指板之間的範圍內來回調整顏色。我曾參加美國著名小提琴教母迪蕾的大師班,她的學生們技藝已經非常純熟,迪蕾在教學中90%的時間在提醒學生們注意弓毛在琴弦上的接觸點。小提琴家可以學習書法中的「刻意練習」,並用到小提琴的「誇張練習」中。 在書法練習過程中人們常常刻意將筆畫單獨提出來重複練習,這種練習方法也同樣適用於小提琴的練習。 只有透過這種緩慢和誇張的練習,才能充分的展現出音樂中特定的顏色。
人們往往對圖片的顏色感知敏銳,但對音樂中的顏色卻不太敏感。我會讓學生站在陽光下,面前放置一張非常大的紅色紙張,以此讓他感受陽光和紅色的感官效果,結果發現學生的音色立刻更加飽滿。書法家和畫家常常一邊練習一邊聆聽音樂,我認為年輕的小提琴家也可以一邊練習一邊觀賞繪畫。 這種刻意的訓練方式提升了學生的感受能力,讓音樂更加充滿情趣。
中華民族數千年經過歷代不斷地革新,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學、藝術素養與美感意識。
歷史上的著名畫家及其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薰陶。從儒家尊崇社會道德為其基本起,到道家哲學的「無知無欲」,「天人合一」,追求一種脫俗的人格,以精神上絕對自由的至高境界,以及崇尚「冥思頓悟」、「靜心」、「無我」。這些哲學思想使中國畫家一開始就帶有了排除時空約制性,對客觀事物的掌握。中國繪畫以簡練抽象的線條來表現宇宙萬象的變化。莊禪哲學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們不滿足於對世界客觀外在物象的描摹,而企求心靈上的投入。
西方音樂受到宗教,基督教,文學詩詞的深刻影響。從巴哈、海頓的音樂及其繪畫以宗教信仰為根基,到18,19世紀以物寫物的時代,到19世紀到20世紀初印象派的以物傳情,乃至當今西方20至21世紀的新 作品,我們都可體會到作者在大膽嘗試節奏上的緊迫感和解決感。
有趣的是我在與西方繪畫老師和與中國繪畫老師的交談時,常常感受到他們文化信仰的相同處與不同之處。西方的老師常常談到物體在繪畫中佈局的中心點,這一點與中國老師談到中國繪畫的「黃金分割」佈局有許多相似之處。西方的老師談到了色彩的誇張對比、非常注重物體要體現出重量和體積感。中國老師談到中國繪畫崇尚「簡約」,幾筆簡單的線條就能表示出物體的重量,方向前後和色彩對比。西方的老師注重顏色的搭配,並多次重複的染色。中國老師談到中國繪畫「物我交融」的藝術精神融入了聊聊幾筆畫之間。一隻毛筆從根到毛尖可有不同的色彩,常有「一氣呵成」的精神。這種既是主觀又是客觀,既是抽象又是具象的思考方式與西方的思考不同。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展現了著名指揮家作曲家伯恩斯坦的指揮生涯與愛情,名為《指揮先生》。 我被片中布萊德利·庫柏演繹的新倫納德·伯恩斯坦的一句話深深吸引:「一件藝術品不會回答問題,而是會激起問題;其基本意義在於相互矛盾的答案之間的張力。 」 這句話引人深思。
許多觀眾無法接受現代藝術的極端鮮明、甚至奇異夢幻的風格。 我認為我們應該敞開思想去接受這些21世紀的藝術表達。 我曾與朋友分享:「現代藝術就像我們平時所享用的美食,儘管我們熱愛本國菜餚,但也可以嘗試意大利和法國菜,這樣能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趣味。」
我感到欣慰的是,中國藝術學院開設了西方油畫和水彩課程,美國的藝術學院也設有中國繪畫課程。中國著名作曲家鮑元愷,以及聞名歐洲的中國作曲家陳怡,都致力於弘揚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
總之,無論是中國文化的優點或是西方文化的優點,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只要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為基礎,就能很好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顧文沅 2024年2月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照片說明:跟王尚智師父學習尹氏八卦掌
中國武術在冷兵器時代一直發揮很大的作用,至清末民國達到最盛期。 形意拳,太極拳和八卦掌誕生,全國各地名家輩出。 當時的武術除了強身健體,同時有實用性:透過鏢局,保鑣等職業的實例來看,當時的武術用來技擊防身,具有實戰能力。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開始推廣普及簡化太極拳。 當時請不懂武術的蘇聯體操專家幫忙編製動作。 形成了現在大眾熟知的簡化太極拳。 它去掉了太極拳原有的實戰因素,變成了徒有外形的一套「太極健康操」。
文革時期,民間武術家們隱姓埋名,不敢公開演練和傳授,一些門派的武術出現斷代危機。 我師父講他小時候在他的師父何忠祺家,只能關起門來偷著學功夫。
七,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武術電影的流行,讓全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 奧運也加入了武術項目。 後來又出現如「武林大會」的擂台比賽等。 武術以各種姿態出現在了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
但在這些看似熱鬧的表面現象背後,是傳統武術傳承者的苦惱:傳統武術該如何定位於現在和將來的社會?
是像簡化太極拳一樣,演變為武術健康操? 還是走向「武術體操」的競技比賽,比跳得更高,落地更穩,難度更高嗎? 或是成為舞台上展現的“武術舞蹈”,求賞心悅目?
亦或是發揮技擊之特點,幫助警察及特種部隊等進行實戰訓練? 然而說起實戰,與那些每天高強度訓練的專業拳擊/散打運動員相比,利用業餘時間練習的武術愛好者,他們的實力懸殊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許多武術的招術是格擊比賽的犯規動作,無法使用。 這二者之間其實沒有可比性。
既然如此,那還要武術做什麼?
身為尹氏八卦掌 的傳人,透過這些年的親身體會和經驗積累,我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修煉武術的目的不是和別人比,是與自我的較量。 我們透過日積月累的不斷練習,把以前做不到的,練成可以做到的本事。 體會這種實實在在的進步之愉悅,從此得到精神上的強大與充實! 很多老前輩武術家的氣質,都是溫文爾雅,謙和平靜的。 這才是練武人的氣息, 因為他們有了內在力量的強大。 這與我在上期寫的「主動的內在定力」是一回事。
同樣一塊豆腐,可以有很多種烹調方法。 同樣一個“武術”,見仁見智。
2024年1月 林陽寫於 鹽湖城
中國是禮儀之邦。 禮為尊重,規範。 在隆重的儀式中都是緩慢的節奏,既連貫又緩慢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極認真地進行。 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有體驗當下的意義。
現代的互聯網帶來了快速和方便。 同時也帶來了淺薄和現代人的慢性注意力喪失。 我們的主動注意力越來越弱,被動注意力越來越強。 一個又一個刺激性的標題和切換不停的畫面都可以簡單地成為被動注意力。 許多穿越電視劇強行從外部讓我們穿越,剝奪了我們自身的「主動穿越能力」。
「影響一個人的氣質是沉穩感和力量感,何為有氣質?是不受周圍影響的定力。是一種可以感知到但不為所動的狀態。 是一以貫之的,遵守內在節奏的狀態 。我們做很多快的動作時會走神,但是在做緩慢而連貫動作時就會集中,比如慢慢地騎自行車和寫毛筆字。古典的氣質中包含著定力和沈穩。古典的遊戲狀態也許 表面看來乏味無趣,卻可以化無趣為有趣,是樂在其中。」(此處參考電台節目【 冬吳相對論】)
好的取向可以成就好的能力。 如果只要求外在完美,難免帶來內心的空虛。 向內尋找內在的快樂,即使無法測量,一時看不到眼前的效果,卻可演變成終生受用的能力。 那些被我們認為無用的東西其實是大有用處!
中國古人發明的毛筆,入門時難以操作,但透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一旦掌握以後就是極有品味的嗜好。 這其中的奧妙在於「調動內在的分寸感,一點點去豐富內觀。」當毛筆接觸宣紙,筆與紙的摩擦產生互動的關係。 每一次下筆的力量和節奏都有千差萬別的不同。 帶著思考和感受參與筆紙的互動,逐漸調動出寫字人內在的感觀與認知,审美。 內在的感觀被多次調動重複以後,培養的是自發的,由內向外的,主動的 能力。
我的許多日本學生說:喜歡一水空是因為動作優雅。 什麼是優雅? 以我多年堅持做此事的經驗來回答:是一種自如。 透過「身心氣」統一的反覆練習,連貫而又緩慢地對待每一個瞬間的長期持續性練習,才得出來「內在定力的外現」。
我的師父,尹氏八卦掌傳人王尚智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武術更是一種自我修行。 心念走神、枯燥的重複如同群魔,透過與魔共舞,不斷磨練,才能提升體質與心性。 假以時日,身體漸有體悟,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
有一種生活的趣味是由堅持和熟練而產生的快樂。 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卓越巔峰體驗。 透過不斷的,刻意練習從被動到主動,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過程體現的是生命本質的快感! 如何選擇方向,內或外?
追記:
我在東方報上的連載共12期,到此期告一段落。 非常感謝本報編輯的大力支持,也感謝我的書畫老師張浩波先生的提攜推薦。 這一年的專欄文章,對我自身的學習是個很好的總結與深入。 如果能為讀者帶來一點小小的啟發和共鳴,不勝榮幸! 也希望有機會親得您的隨選與交流!
林陽寫於 鹽湖城 2023年12月初 電話 801 6965498 ,電子郵件 info@yishuikong.com
蒋薇 成人
浩波書法/國畫週末班的學員年齡跨度很大,最小的入學時才4歲,大至成人。 對於漢字的認知也程度大不相同。
以前學書法的目的,可用於書信等實用場面。 可是現在的時代主流,已經遠離紙張手寫。 在如此大背景下,學習中國傳統書畫,更多在於培養性情和內在的氣質,訓練觀察力和审美能力。
浩波書法/國畫班的教學方針是:「不求漂亮求樸真」。 我們希望通過一支小小的毛筆,架起每個人心中的文化根,從而幫助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 在這裡,學員們通過一條最簡單的線條,磨了心境,尋找踏實。 現在都已做到持筆穩重,不急不慌。 每個字每一筆都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考。 這就是通過寫書法培養出的難得的內在性情,也是一生受益的修養磨練!
中國傳統書畫,不局限於筆墨,是可以與古人穿越、打破國界、縱橫時空的藝術。 希望我們拿起毛筆, 蘸滿墨汁,邁進美妙的水墨之門,暢遊歷史與美景之間!
本期編輯及撰文: 林陽
蒋薇 成人
林美亚 9年级 American Heritage School
林美亚 9年级 American Heritage School
蒋薇 成人
林嘉妮 8年级 Wasatch JR. High
林嘉妮 8年级 Wasatch JR. High
林嘉妮 8年级 Wasatch JR. High
林美亚 9年级 American Heritage School
林莉娅 9岁 4年级
林莉娅 9岁 4年级
林莉娅 9岁 4年级
眾所周知,世界的四大古代文明的其他三個都已經斷代,在當今舞台上找不到痕跡。只有華夏文明到現在仍延續著其旺盛的生命,最極限的體現就是中國的文字和書法。
身為炎黃子孫的幸運,是可以用書法去關注我們的歷史,然後用毛筆這把鑰匙打開中國文化的大門。其所謂「利用後天的積學,體會古雅之美」。如何「後天積學」?張浩波老師上課時給了三句話:直追高古,寧拙勿巧,雄渾大氣。何為「高古」?不媚俗,不迎合,有風骨,不拘束。
我們的古人在發明文字時,把天地之信息放入了其中。那每一道線條都是自然的體現。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書法又從工具性實用性增加了另一個功能:藝術性和審美性。審美性通過多年發展,越來越抽象化。中國的文字就經歷了由寫實到抽象的過程。
借書法培養審美的情趣,通過文字,可以涉及美學上的許多要素。可以和繪畫一樣,培養高級的審美,提高眼光。當一件事情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同時具有藝術性的話,就大大提高了其存在的價值!書法是對線條藝術的設計。代代中國人通過自覺的傳承與不自覺(天性中的天人合一),而產生出一種獨特的綜合美感。
中國的文字是會意的,每個字也是一幅畫。所以寫書法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利用已有的天然條件學習「繪畫」,訓練抽象的空間思維能力。那麼寫字就是不斷開發右腦神經,通過外形,樣式,圖畫,調動豐富的想像和情感。例如,【張遷碑】有如帶盔甲行軍的氣勢,蓄勢待發,飽滿和隱忍。【曹全碑】則是 甩著水袖的婀娜女子,溫潤,秀逸,靈動。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書法視角」的高級品味和美的感受。張老師上課時舉出這樣的例子:一個城市有一個書法的氣質。北京城就像顏真卿的字,方正大氣,肅穆莊嚴。而我們居住的鹽湖城,是石門頌的氣質,奔放雄厚,飄逸舒朗。
我們都知道「書品即人品」。通過字來辨別其人品,好像也不只是中國如此,此審美為世界通用。
學習書法的意義,不僅是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與古代聖賢們交流的機會。當你與古人通靈交會,可以使我們的性情豁達,身心朗悅。
中國書法史,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造就了其審美的氣質!
認同自己的文化,不僅是對祖先的認同,對「根」的認同,也能通過文化來凝聚自己的家族、朋友和親人。「即獨善其身,也兼濟天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連結。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感會使胸襟變大,生命更有意義!
林陽 寫於2023年11月初 鹽湖城
秀美生動的 曹全碑
剛健有力的張遷碑
杜寶元,中國書畫名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深圳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特聘講師。 其代表作有《高原歸牧》、《遠方的呼喚》、《甘南牧歌》、《秋塘夜曲》等,作品多次刊登於國內各類書畫藝術雜誌。
請欣賞他的風景畫作品。
可能很多人和以前的我一樣,認為書法入門要從楷書開始。 楷書寫快了是行書,再寫快是草書。 系統學習書法後我才知道,行書是從隸書而來,楷書也是源自隸書。
曾經看過一位知名書法老師講,他小時候把自己認為寫得不錯的柳公權楷書拿給一位老書法家看。 老書法家看後說了三個字:寫倒了。 他很不解:沒寫反呀? 後來才知道老師的意思是順序寫倒了,不該從楷書開始。 浩波書畫工作室的教學推進是按照書體的演變歷史:篆→隸→行→草。 現在我在浩波工作室教12歲以上的書畫班,入門學寫篆書以後,我們把重點放在研磨隸書上。 之所以如此,以下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 (原文來自網絡,我做了重新整理)
一,文化氣息: 隸書是最具浪漫氣息和藝術氣息的字體。
如果把書法的字體比喻為人,那麼篆書就是一個人端莊靜坐的姿態、行書就是一個人奔走的姿態、楷書就是一個人站立的姿態、草書就是一個人奔跑的姿態。 而隸書應該是最特殊的一個:因為隸書是一個人跳舞的姿態。
二,與其他四種書體的關係:隸書繼承了秦朝篆書的圓潤,開創了楷書的方正,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中國書法最早起源於甲骨文,然後是金文篆書,接著是隸。 隸書之後,楷行草三種書體都先後出現了其萌芽形式。 例如草書中的章草,就是緊接著隸書出現的一個草書性質的萌芽書體。
楷書和行書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最先成熟的是行書和小草,然後楷書在隋唐逐漸達到鼎盛期。 隸書上承篆書筆畫圓轉端莊的特點,下啟楷書的靜穆端正之風。 也就是說隸具了篆書和楷書的兩種書體特徵。
三, 漢朝的歷史風貌:博大雄強壯闊的漢帝國的氣勢!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王朝,因為它是第一個統治時間長達二、三百年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其幅員遼闊的國土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版圖基礎。 使統治這個遼闊疆域的帝國封建官僚和文人士大夫們具有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氣度、胸襟和眼光。 在文學上,漢代文人吸收了屈原楚辭的浪漫氣質和表現手法,融合散文的表達方式,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講究鋪陳渲染的、氣度非凡的漢賦體。 透過漢代的散文創作,我們能感受到漢賦家包含宇宙、總覽萬物的胸襟。 這項特徵在中國書法上的體現,就是隸書和章草的盛行。 隸書浪漫的氣質和飄逸的筆畫以及寬放的姿態,只有在漢代這樣雄偉壯闊的大帝國才能產生!
林陽 寫於 鹽湖城 ,2023年10月初
浩波書畫工作室的學員和隸書習作
旅美藝術家
廣東汕頭巨人文化藝術培訓中心 校長
鹽湖書畫社顧問
從事教育20多年
獨創“中國傳統書畫四模塊教學法”
曾在鹽湖城圖書館舉辦“張浩波和他的北京藝術家朋友們”大型書畫展。創辦鹽湖城“浩波書法/國畫工作室”,帶領本地五十多位書畫愛好者研修中國傳統文化。
作品说明:
1、《紫藤》,中國畫“書法同源”,作者用書法的篆書用筆表現蒼老而有生命力的古藤。
2、《荷塘月色》,蓮花清淨不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潔和祥瑞的象徵。此作品融合西方的技法和中國畫的宣紙、顏料特性,是一種大膽的探索。
3、《臨陳少梅山水》,臨摹古畫是中國畫的基本功,此幅作品尺幅雖小,卻能通過用筆和水墨的變化表現山水的深遠意境。
4、《雨中芭蕉》,中國畫強調用墨,墨分五色,強調書法用筆,重視線條的質量,此幅作品用水墨和線條表現暴雨中芭蕉的不屈精神。
5、作者在絹上書寫20米的《散氏盤》(大篆),在鹽湖城的公立學校中巡迴展出,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6、《定風波.蘇軾》,此幅書法作品融合漢碑和漢簡的筆法,尋求厚重與靈動的平衡。
6、《定風波.蘇軾》
1、《紫藤》
3、《臨陳少梅山水
4、《雨中芭蕉》
2、《荷塘月色》
5、作者在絹上書寫20米的《散氏盤》(大篆)
這次說說今年夏天我在日本,有機會給“美Japon” 的模特兒們授課“一水空”的事情。
“美Japon”是代表日本出訪世界各國使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的時裝團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眾所周知,和服源自中國唐朝,在日本興盛發展,現在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每件和服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從織佈到印染描繪,裁剪縫製,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製作,一套和服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卻由於穿著繁瑣,行動受限,而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成為了很多家庭裡的箱底之物。美Japon的負責人,服裝設計師小林榮子女士多年來去民間收集老和服,重新裁製成光鮮靚麗的現代裝,以時裝秀的形式向世界展現和服的魅力。
這個已經頗有國際影響的團隊,為什麼請我去給模特兒隊上課?契機來自去年夏天的一場特殊的活動:為紀念日本的國立博物館建館150週年,美 Japon在上野的國立博物館寶物館 出演以“天照大神”(Amaterasu)為題的時裝秀。 (天照大神是傳說中的太陽神,日本祖先的象徵。)
此次紀念活動非同平常,責任重大。其他條件都已具備,唯一令榮子老師不滿意的,是模特兒們的走颱風格。如果用以往的模特兒走法,顯然難以 承擔起天照大神厚重的歷史份量。模特兒們也很苦惱,該怎樣表現來完成這次特殊演出的使命。
偶然的機會,榮子老師看了我的一水空以後,她說就是這個感覺!她想要的是這種既有軸心力又具優雅儀態的東方氣質。當時時間有限,我只能幫助主角模特做了幾次線上指導。即使如此,在演出中,我教的幾個要點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這次演出影響很大,被日本NHK電視台拍成特集,在面向世界的海外頻道也有播放。
由此我們結下了緣分。所以這次我去日本,難得有面對面學習的機會,美Japon的模特兒隊就計劃跟我係統長期地學習。因為這種內在的東方氣質正是她們以前就想要的,在今後的舞台中一定會有用處。
我對時裝走秀是完全外行,教她們的內容根據我的“武術/書畫/一水空”積累下的經驗去摸索。在秉承傳統氣功的“調身/調息/調心”三要素基礎上,營造東方的神韻美。具體如下:
首先是“身”。武術第一步就是講身形,八卦掌最重視練中心軸。有了與天地接靈的正中線支撐,才能放鬆和延伸。那些流動和婀娜的姿態,是因為有軸心的支撐,才會產生內斂的美感。
然後是 “息”。我建議既非胸式呼吸,也非腹式呼吸,是“全身呼吸”。整個身體就像地球原初生命的一個單細胞去呼吸,一呼一吸之間所產生的是生命原本的韻律。此節奏產生出的張力,亦體現出了東方文化特有的“氣韻生動”之美。
最後的 “心“,既 ”意”。將百年以上的和服喚起新生,模特兒們肩負著特殊的責任。我參照“一水空”指導方法,建議她們改變以前走台時把視線拋給現場觀眾的方法,換成“俯瞰世界” 的視角。有了“心有宇宙”的心態,即可幫助神定,又築造了穩健的存在感。
她們學習得很認真,說是有打開了一扇門的感覺。其實我的指導方針還是“尋根溯源“。通過東方傳統文化的共通原點,深入挖掘和拓展。
美 Japon在不斷地探索傳統文化的可能和創新,接下來會在世界巡迴展示和服的新魅力。我作為傳統武術的傳承人,也為中華理念能夠以此形式進行文化上的接軌而非常榮幸!
林陽寫於 2023年9月初 於鹽湖城